连日来,问题乳制品重现市场的消息再次牵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接连爆出的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令人震惊——这些被查处的乳制品,无一例外地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做原料。
新的问题乳制品是如何被发现的?被封存的问题奶粉为何会卷土重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清零”奶粉不为零
2月3日,陕西省公安部门公布了渭南一起乳制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早在2008年被要求排查、清零的10吨问题奶粉再次流入市场,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2009年12月,陕西金桥乳业公司同样出现一起问题乳制品案。当时,金桥乳业的广西用户在原料进货时,向金桥乳业索要产品的出厂检验报告未果,遂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了三聚氰胺超标。
当地质监部门对金桥乳业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奶粉予以封存。然而,这些产品并未被销毁,企业后将这些奶粉通过倒换包装、套用批次方法予以销售。
与最早爆出的上海熊猫乳品案类似,这些毒奶粉案件的污染源,都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乳制品行业对问题奶粉统一进行清查的“清零”奶粉。
目前,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已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16个省份彻查这一事件。
技术难度使销毁搁浅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今年1月,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通报,三聚氰胺乳制品死灰复燃。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对发现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制品如何处置曾明确表态:
凡不符合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并按要求销毁和无害化处理。已上市的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自检,超过限量值的,企业要主动发布信息,并采取召回、下架、退市并按规定退货和退款等措施,确保产品安全。
|